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一床难求”与养老服务床位大量闲置的矛盾成为大城市发展的难题。为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昨天,北京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在西城区广内街道正式启动。
广内街率先试点。
近年来,本市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老年人“买不起”“买不起”养老服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今年,市委社工委民政局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北京杨康集团,在西城区广内街道开展了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西城区广内街道人口密集,社区类型多样,老龄化程度高,在城市街道中具有典型性。经过摸底调查,广内街道现有在册老人3.09万人,其中居家重度失能老人700余人。他们在长期护理喂养医疗救助适老转型等方面的需求更加突出。
据市委社工委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买不起”和“住不起”其实是大城市“一床难求”和大量闲置床位并存的问题。老百姓理解的“一床难求”,其实就是价格低服务质量高就近方便的养老床位“一床难求”,老人在家人身边找不到普惠专业的养老服务。
家政服务全天响应养老需求。
在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中,试点街道将通过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发挥引导作用,由市场主体设在街道的项目部负责试点的运营管理。依托市场主体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管家队伍,依托居民区专业护士队伍,形成24小时全天候响应服务网络。
经过筹备工作,广内街道已形成“一片一站一网”的居家养老工作模式,制定了优质养老服务清单,组建了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搭建了供需智能对接平台。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收入水平和服务需求,广内街道制定了七大类98项服务清单,涵盖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康复服务培训指导为老年人提供膳食助行陪护医疗等。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试点还设计了四种价格的专业养老服务套餐。
“以照顾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为例,市民一般选择请保姆照顾,服务质量没有保障。服务套餐由专业护理员提供,但价格等同或低于保姆。”郭汉桥介绍,试点工作旨在通过这种模式,让养老服务真正做到“可及”“可负担”。
此外,依托养老管家和专业护理服务团队,试点工作还将为购买任意服务套餐的老年人提供养老顾问心理护理生活帮扶代理购买等免费服务,一站式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通过试点,分布在社区的养老管家和护士团队将成为居家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规划师健康管理师和护理康复师,为居家老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提供24小时家政服务。
本市将建设一支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通过试点,我市将开展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在从底线和保障上保障基本的前提下,推动养老服务向普惠性方向发展
郭汉桥介绍,居家养老是大城市养老的痛点和难点。也是养老服务体系最大的困惑和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据调查,目前本市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仅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99%的老人都是居家养老。本市85%的户籍老人都是重度失能和痴呆。全市22万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中,85%选择居家养老解决养老问题。“可见,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居家照顾重度失能和痴呆老人问题是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