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买过数字专辑的人,都有所了解。对于电子版音乐,与传统唱片不同,无论你是买一次还是买上千次,你得到的商品数量和质量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不会如同唱片这种实体一般,你会真正的拿到手上,属于你本人。 也就是说当你第二次付钱时就是在白白往里砸钱了,仅仅是为了发布歌曲的这个人,而并非为了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买两到三次以上的人极有可能是粉丝群体,但若是偏执的说他们不理智,也不见得,粉丝购买的目的本不是为了音乐质量,而是为了偶像本人。 总体看来,肖战单曲的购买情况,体现了: 粉丝的影响力广泛:近百万的购买人数,体现了观众缘。 忠实粉丝粘性高:近两万听众花费了600以上,作为死忠粉,无论如何都会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为推广肖战及其单曲,自发宣传和传播。 无论这种饭圈行为是否理智,就如部分粉丝所说花自己的钱,买大量电子专辑是个人的自由。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确实是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利干涉。 但是买上千万张,只为支持一个想要支持的人,无论初衷是什么,毕竟也造就了饭圈的不良风气,导致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也难怪普通大众提及饭圈就嗤之以鼻。 更是有网友细心发现,肖战的部分粉丝带头呼吁学生氪金购买单曲。 如今的肖战本人可谓是被这些无脑粉丝“绑架”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被资助者”。 可惜的是粉丝的一味护短,失去了那些可能成为粉丝的路人。 团队从一开始的不做声响,到后来工作室在平台上发出正式道歉声明,再到如今的发布单曲,粉丝向来都是一呼百应。 自然而然,回报也是很显而易见,肖战确实拿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连外国媒体都大肆报道。在韩国一则报道中对于肖战的评价是颜值天才。 并且说到“没办法,连脸蛋都这么努力工作,特别是美丽的眼睛和完美侧脸,都是魅力闪光点。”这一句话虽然听起来非常浮夸,但是也阐述了所有的事实。 毕竟这是个靠颜值吃饭的时代。 追星追成“殉道者”,毫不理性疯狂氪金 《光点》目前为止庞大的销量就在眼前,粉丝重复购买是不争的事实。有网友做了数据分析,发现购买45张以下的人数为93.4%,但这部分人只贡献了销售额的24.5%,约1776万元,这意味着大头部分都是被另外少数消费者购买,而他们购买的数量就是非常庞大的了。 再来看《光点》上线当天,肖战工作室发文写道“感谢大家对肖战先生及作品的喜爱与支持。
在此工作室一如既往地郑重呼吁,希望大家同时继续照顾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万千声音中,明辨虚实不盲从,感谢大家的理智支持。” 肖战工作室不止一次呼吁粉丝理智,要理智追星,新专辑要理智购买。但无论如何呼吁,不理智的粉丝还是会做出不理智的选择。相信肖战出这首单曲的本意并不是让没有预算的人,也盲目支持的。 客观的试想,如果真的要阻止粉丝氪金并不是难事,从音乐平台来说就可以限制单个账号的购买数,现在平台几乎都采用实名制,对于未成年人进行一定的数量限制,这样就可以有效阻止未成年粉丝不理智的消费氪金。也不存在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这样的说法了。 最后的最后想说的是:音乐平台上日子难过的自由音乐人很多。 他们大部分用心做歌,没有团队,得不到任何平台的收入与支持。 而肖战这样一个顶级流量艺人,作为演员发布的单曲卖了一亿。造就了华语乐坛新的突破。有人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换个正面的角度看问题,说不定会因此提高大家对音乐付费的观念。 积极的想法下,确实,至少大家愿意为之付费,已经是在往进步的方向发展。但令人担忧的是,数据决定市场的现象会越来越恶化。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这句话并不成立。 那些号称创作自由,创作不死的人继续为自己的领域抗争,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硬道理。 作为旁观者,谁也没必要真的去跟谁较劲,听自己所喜爱的歌便足以。 在美好的时间里去听听他们所做的音乐,而不是浪费时间参与粉丝控评这种拉锯战,它本就是个无底洞,永无休止的存在,但没人去争了,也就逐渐平息了。 毕竟我们本不应该认为只要选择站在一方的队伍里,声音够大,人数够多,就赢得了胜利,无视其他的批评和质疑。那些少数人的声音被掩埋,这将是所有人的悲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