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该怎么进校园?
一、文化就是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其实简单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源流之学与源流之用。所以说传统文化的面是广泛的,不单单是我们平时所想象《三字经》、《弟子规》,不单单是平时的端庄礼仪,就像平常我们怎样拿筷子、用凉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等这些养生的小常识都叫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恰恰相反,离我们的生活应该很近,或者说文化就是生活。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了,但是并没有走进别人的生活中。而外国文化进来了,并且扎根,俘虏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青年人群。比如:清末开始兴起的学堂,即现在的学校,现在成为我们国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完全代替了私塾,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说西医,现在的医院主要以西医为主,我们大部分看病也主要看西医,同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再比如说我们穿的牛仔裤,几乎每个人都穿,我们不知不觉被西方文化所犒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贴近生活,或者说文化就是生活。相反,我们近几年也向国外输出我们的文化,但是影响力并不大,国外对我们文化仅仅是感兴趣而已,并没有走进他们的生活这又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们输出的是只是文化理念,远离生活,而外国文化进来是以生活为主。任何文化如果不落实到生活,那就是一句空话,不会有生命力。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功能是什么?(1)道德教育我发现现在很多的传统文化课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者说学学好像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道德上的教育,其实让孩子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这只是传统文化最基本最浅显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2)培养民族精神我们都让孩子学传统文化,培养了一批知书达理,懂文明礼仪的现代少年,但你是否想过谦谦君子,怎能与狼共舞?社会错综复杂,知书达理就能适应社会了吗?肯定不是,所以说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的作用是培养我们的民族精神。想想我们西汉时期大将霍去病带领只有八百人的兵马,长驱直入追赶上万人的匈奴,战无不胜,这靠得是什么?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我们小米加步枪最终战胜了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我们靠的是什么?民族精神!抗美援朝,中国人民解放军顽强的抗战,使美国最终放弃霸占朝鲜的念头,让美国鬼子意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好惹!靠的是什么?民族精神所以说,我们让孩子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既能够自强不息,又能够厚德载物。(3)凝聚民族信仰传统文化最高层次的作用是凝聚全民族的信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胜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历史,拥有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单单这样一个民族却没有自己的信仰。所以习主席在曲阜之行中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拥有独到的信仰――中国梦。一个民族只有崇高的信仰,才能经久不衰,繁荣昌盛!三、传统文化应该怎样进校园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那么到底我们的传统文化以那一种形式走进校园比较合适呢?我认为:(1)从思想上:我们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不要光停留在记忆、背诵、唐装、汉服、作揖、鞠躬等这些“源流之学”上,更应重视断裂得更厉害的“源流之用”,要教孩子们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塑造孩子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的人格,而不是“高才低能”。(2)从原则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需要走“三化”的道路,即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没有现代化传统文化不能发展,没有生活化传统文化不能扎根,没有社会化传统文化走不进大众。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是贯穿在中小学青少年教育的所有内容所有学科当中的。(3)从措施上:可以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编成生活内容,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化,这样利于接受。比如:于教授曾做过一个课题,把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分成60个项目,从洗脸、刷牙、擦鼻涕、擦屁股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告诉他们文化就是生活,结果这门课对孩子们成长的帮助极大,反响也最好。他还把《弟子规》变成10个小故事,还布置了10个练习项目,让孩子们反复练习,一周下来,他们的习惯在慢慢改变。另外注重教育实践,不要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不要小瞧这些琐事,做好了这样的教育,才是落实了基础教育的以人为本,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而是以人为目的,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走说教的老路!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传承下去,并且通过我们的有效教学,使其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儿女都有自己的信仰――中国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方式?
答,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多样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学生可以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很有效果。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 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1、环境文化 我们将“明礼、勤奋、活泼、进取”八个大字镌刻于外墙,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并开辟传统经典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八个方面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2、班级文化 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发表评论